3月10日,天津教育報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盤扣技藝成為全院公選課!一起感受它的魅力|非遺進校園》,報道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開設全院公選課《曾氏津派盤扣技藝實踐》,使盤扣這項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又兼具深厚文化內涵的非遺技能走進校園,在美育課堂上扎根發芽,吸引廣大學子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

盤扣技藝成為全院公選課!一起感受它的魅力 | 非遺進校園
新學期伊始,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的非遺美育課堂又熱鬧起來。在學院與非遺項目曾氏華服聯合共建的美育研習基地中,學生們沉浸于盤扣技藝的學習與創作中。小小的盤扣,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也助力學生提高藝術修養,樹立文化自信。

盤扣是古老中國結的一種,“結”被用于服飾穿著中而形成盤扣。這種結合盤、縫、包、纏等多種工藝,集配色、拼接等多種技巧于一身的扣子,成為一種特色鮮明的華夏文化傳統符號,于細微處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老的手工盤扣詮釋著民間能工巧匠的編織工藝和審美意識。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開設全院公選課《曾氏津派盤扣技藝實踐》,使盤扣這項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又兼具深厚文化內涵的非遺技能走進校園,在美育課堂上扎根發芽,吸引廣大學子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
在美育研習基地的教室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專注地聆聽非遺傳承人的講解。桌上擺放著各色布料、針線和工具,手工盤扣的制作過程在傳承人手中變得靈動起來。盤、縫、包、纏……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精湛的技藝與匠心。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學生張明雪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已經能夠熟練地制作出精美的盤扣。“每一個盤扣都像是一件微小而精致的藝術品,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結合所學專業,她對盤扣技藝多了自己的理解,“郵輪是連接世界的移動平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匯聚于此。我可以將所學的盤扣技藝展示給世界各地的游客,讓他們了解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小小的盤扣可以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這不僅能豐富游客的旅行體驗,也能增強我作為文化傳播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我在郵輪工作中實現更大的價值。”

非遺美育課程的開設不僅提升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自豪感,還在動手實踐中引導學生傳承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學生李瑩說:“盤扣過程中,從最初對不同質地布料的選擇,到精準測量尺寸、裁剪布料,再到塑造出精美的盤扣形狀,整個流程需要高度的專注與嚴謹。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如裁剪尺寸偏差、針法錯誤,都可能導致盤扣成品不符合預期,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細節把控的重要性,而在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中,細節同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學院的非遺美育課程不僅吸引了中國學生,還吸引了來自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擴大了非遺傳承的“朋友圈”。他們在參觀曾氏華服傳習館后,學習盤扣的技法,親手制作了寓意“和平”的蜻蜓盤扣。一位來自泰國的留學生表示:“通過學習盤扣技藝,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還聯合津南區教育局、各中小學開展大中小幼美育聯盟共建活動,統籌中小學思政教育和美育優勢特色資源,開展文化傳承一體化建設,舉辦系列非遺美育主題活動,多途徑搭建平臺,展示非遺美育成果,讓更多學生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學院基礎教學部(體育部)黨支部書記王青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需要傳承和發展,青年一代是這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主力軍。非遺美育課程的開設,旨在引導學生‘學非遺、用非遺、秀非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融入課堂實踐,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