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日報》、天津教育報微信公眾號分別刊發文章《天津海運職業學院教師于禎妮心系新疆學子 二次援疆育桃李 海河園丁綻芳華》和《“我上!”“我來!”天津女教師和田支教“二刷”記》,報道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郵輪旅游系于禎妮老師在圓滿完成一年半的援疆任務后,今年春季開學,再次走進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書寫新時代津疆教育合作的“山海情”。
《天津日報》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教師于禎妮心系新疆學子
二次援疆育桃李 海河園丁綻芳華
2023年8月,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郵輪旅游系教師于禎妮帶著“萬里援疆為什么,立足崗位干什么,一年半后留什么”的思考來到了新疆和田職業技術學院,開啟了自己的教育援疆征程。
從踏上征程的那一刻起,她就時刻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作為受援單位教務處主任,她帶著天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后方學校好的教學管理經驗與做法,積極推進教育教學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為了提高受援單位教學管理水平,逐步形成規范管理、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入疆后她不顧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疲憊,第一時間組織相關處室、系部梳理教學制度,優化管理體系,拓寬專業建設思路,成功組織申報4個新專業,擴大了受援單位的專業覆蓋面,優化了專業結構。
技能大賽是促進學校內涵建設的有力抓手,為此,于禎妮精心組織師生參加教學競賽,大力培育參賽選手,積極為師生搭建成長、成功、成才的平臺。2024年5月,她緊抓天津“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賽“東西部協作賽項”契機,首次選派學生赴天津參賽,榮獲銅牌。一年多來,她助力受援單位從參賽專業覆蓋面到所獲獎項的質量、數量均取得了突破。
為了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于禎妮與34名學生結對,認真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為學生送上溫暖和關愛,在點滴中澆灌民族團結之花。為了促進民族文化融合與發展,她邀請疆內外非遺文化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
在肩負繁重的教學管理工作的同時,于禎妮還承擔著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任務,為了帶領本專業青年教師更快更好的成長,她認真開展公開示范課,努力打造“帶不走”的本土師資隊伍。此外,她還與教務處2名青年教師幫扶結對,指導開展課題申報研究、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考試改革等工作,變“輸血”支教為“造血”興教。
在和田地區中等職業院校第一屆、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于禎妮受邀擔任評委,并被評為“優秀裁判員”。援疆期間,她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每一次在困難面前,“我上”;在關鍵時刻,“我來”。因表現突出,她被和田地委教育工委評為“優秀援疆教師”,被天津援疆前指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在天津市委組織部援疆干部人才期滿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
萬里援疆路,一生援疆情。這段旅程中有汗水、有淚水,還有更多的不舍和牽掛——是當地學生們純真質樸的笑容,是孩子們那種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眼神。
2024年底,于禎妮圓滿完成援疆任務,但她卻對和田充滿了不舍和牽掛,“回到天津,腦海里經常會浮現出和田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眼神。”于是,她決定申請二次援疆。
如今的她,繼續留在了和田地區職業技術學院任教。她說:“我是一名黨員,能二次援疆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舍小家雖然讓我對家人有萬般的愧疚,但犧牲一年半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換來學生們的未來,值得!”
天津教育報

“我上!”“我來!”天津女教師和田支教“二刷”記
“和田對我來說很熟悉,是我的第二故鄉。”2024年底,天津海運職業學院教師于禎妮結束了上一輪援疆任務。回到天津的她有太多的不舍和牽掛,腦海里經常浮現出當地學生充滿渴求與向往的眼神。于是,她再次申請回到和田,又開啟了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援疆期間,她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每一次在困難面前,她總是堅定地說:“我上!”每一個關鍵時刻,她總是毫不猶豫地說:“我來!”她的敬業精神和無私奉獻,贏得了師生們的廣泛贊譽。
時間回溯到2023年8月,于禎妮帶著組織的囑托和“萬里援疆為什么,立足崗位干什么,一年半后留什么”的思考,來到新疆和田職業技術學院,擔任教務處主任。初到和田,于禎妮便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挑戰,身體的疲憊如影隨形。然而,她沒有絲毫退縮。在簡陋的辦公室里,她一頭扎進教學制度的梳理工作中,與同事們一起挑燈夜戰,優化管理體系,拓寬專業建設思路。在她的努力下,受援單位成功申報了4個新專業,專業覆蓋面不斷擴大,結構也日益優化。
“技能大賽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有力抓手。”于禎妮深知這一點。2024年5月,她緊抓天津“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賽“東西部協作賽項”的契機,首次選派學生赴天津參賽。賽前,她為學生們輔導,從專業技能到心理調適,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最終,學生們不負眾望,斬獲銅牌。
在和田,于禎妮與34名學生包聯結對,認真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每到周末,她總會帶著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走進學生宿舍,與學生們促膝長談,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學生們親切地稱她為“于姐姐”,她的關懷備至,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里悄然綻放。
為了促進民族文化融合與發展,于禎妮邀請非遺文化傳承人走進校園,開展非物質文化交流活動。活動現場,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認真聆聽傳承人的講解,互相交流學習。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們在這里找到了共同的語言,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得以傳承和發展。
在肩負繁重的教學管理工作的同時,于禎妮還承擔著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任務。課堂上,她總是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們。為了帶領本專業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她認真開展公開示范課,努力打造“帶不走”的本土師資隊伍。
她與教務處2名青年教師幫扶結對,指導他們開展課題申報研究、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考試改革等工作。在她的幫助下,青年教師們逐漸成長為教學骨干,實現了從“輸血”支教到“造血”興教的轉變。
萬里援疆路,一生援疆情。這一路上,有汗水,有淚水,更有不舍和牽掛,當地學生們純真質樸的笑容以及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于禎妮始終難以忘懷。如今,她又回到了熟悉與牽掛的地方,繼續她的教育援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