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生動展現“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的發展成就,11月5日,學院團委在“一站式學生社區”黨團活動室舉辦“感知時代脈動,共繪家鄉新貌”主題座談會。團委書記王洋與教學系團委書記、團員青年代表齊聚一堂,以青春視角共話家鄉變遷,感受時代發展脈搏。座談會由學院團委教師武海瀛主持。

會議伊始,王洋書記作開場發言。她在講話中明確了本次交流會的核心目標,旨在通過深入的分享與探討,進一步強化團員青年對國情社情的認知,升華家國情懷,凝聚發展共識,匯聚青春智慧。她表示,希望通過回顧“十四五”期間取得的輝煌成就,共同展望未來發展藍圖,激勵廣大團員以挺膺擔當的姿態奮進新時代,為家鄉建設與國家現代化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來自學院團委的學生骨干曲彥潔首先發言,分享了家鄉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的轉型故事。她坦言曾對這座“煤城”的發展前景感到困惑,但在“十四五”期間,家鄉在黨和政府的科學引領下,成功突破了對煤炭資源的單一依賴,寶泰隆石墨烯、聯順醫藥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標志著七臺河正闊步邁向多元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這讓她對家鄉的未來充滿信心。
隨后,各系學生團員代表依次分享了各自眼中家鄉的深刻變遷:
航海技術系薛嘉寧(家鄉:河北滄州)描繪了滄州從傳統“化工城”向現代化綜合經濟強市的加速轉型。沿海經濟帶崛起,渤海新區開發如火如荼,成為強大引擎。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在鞏固綠色化工、智能裝備等優勢產業的同時,生物產業等新興領域取得突破。大運河(滄州段)生態修復重現風采,吳橋雜技通過文旅融合走向更廣闊舞臺。
海洋工程裝備系宋流奇(家鄉:山西陽泉)講述了家鄉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顯著改善,特別是矸石山的生態修復工程。同時,經濟轉型聚焦新能源產業發展,并深入挖掘當地的紅色文旅資源,為家鄉注入新的活力。他表達了學好專業知識,未來為建設家鄉和祖國貢獻力量的決心。
航運經濟系德麗娜(家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用翔實的數據展現了昌吉在各領域的“蝶變”。經濟上,農業智慧化改造使畝產大幅提升,工業綠色轉型實施數百個減排項目。政治上,法治建設與服務優化并行,審批效率顯著提高。生態上,超額完成防沙治沙任務,空氣質量改善率躋身全國前列,實現了“綠進沙退”。社會上,污水處理、飲水安全、清潔能源改造等民生實事普惠于民,并通過生態富民舉措帶動農戶增收。
郵輪旅游系楊孝地(家鄉:山東德州)從身邊小事切入,分享了“辦事效率”提升帶來的便利,如醫保繳費、老年證辦理的便捷化等。經濟建設上,新能源產業園提供了本地就業機會,特產扒雞通過電商銷往全國。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大運河文化廣場成為休閑好去處。生態環境改善,護城河變清,垃圾分類意識增強。同時,他也分享了在校期間從新生到學生干部的成長歷程。
信息工程系邱彤(家鄉:江西贛州)自豪地介紹了贛州作為紅土圣地的煥新顏。經濟上,GDP持續領跑,稀土產業實現從“按噸賣”到“按克賣”的動能轉換,交通樞紐地位凸顯。政治上,蟬聯全省考核優等,營商環境優異。文化上,“江南宋城”火爆出圈,活態傳承彰顯自信。社會上,民生投入持續加大,群眾獲得感強。生態上,高森林覆蓋率和智慧治理守護了綠水青山。他認為這一切是黨建引領、改革創新和實干拼搏的結晶。




在認真聽取各位團員代表的分享后,王洋書記總結發言。她表示,本次交流會既是一次發展成就的生動展示,更是一次思想碰撞和力量凝聚的有效實踐。從各位同學的分享中,她深切感受到“十四五”規劃在中國大地上結出的豐碩成果。“無論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還是西部邊疆的跨越發展;無論是華北平原的產業振興,還是江南水鄉的生態文明蝶變,這些發生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的深刻變革,共同繪就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壯美畫卷。”

她強調,通過這些真實的家鄉故事,同學們不僅加深了對國情社情的理解,更增強了對國家發展道路的認同。她希望同學們將這份對家鄉的深厚感情轉化為刻苦學習、提升技能的實際行動,把個人理想融入家鄉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書寫絢麗的青春篇章。
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海運學子將牢記青春使命,勇擔時代重任,用專業知識和實干精神為家鄉發展和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